图片
花间弹指清明近;
梦里倾心雨露深。
——豆万龙 撰书
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”清明,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情怀的节气,总是于春光旖旎中交织着淡淡的哀愁。豆万龙先生撰写的《清明感怀》“花间弹指清明近;梦里倾心雨露深”一联,恰似一幅诗意流淌的画卷,于对仗精巧间,将清明时节的独特意蕴与深沉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上联“花间弹指清明近”,起笔宛如神来之笔,瞬间勾勒出一幅春日繁花图。“花间”二字,引人步入那万紫千红的缤纷世界,桃花嫣红如少女羞涩的红晕,杏花洁白似冬日未消的残雪,梨花带雨,更如美人垂泪,繁花相拥,蜂蝶嬉戏,处处彰显着生命的蓬勃与春天的热烈。然而,“弹指”一词却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,精准地划破这表面的繁华。它源自佛教用语,常用来形容时间的极其短促,刹那间,芳华即逝。在人们沉醉于花间美景时,不经意间惊觉,从寒冬的蛰伏到如今春花烂漫,仿若仅是弹指一挥间,而清明佳节竟已悄然迫近。清明,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不仅是自然节气的转换标识,更是祭祀先人的庄重时刻。此时,花丛中的缤纷不再仅仅是悦目的景致,反而成了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深刻映照。那绚烂一时的花朵,恰似人生旅程中的匆匆过客,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风雨的亲人、朋友,随着时光的洪流,渐渐远去,只留下这花间的怅惘,让上联在明媚中透露出几分伤感与无奈。
下联“梦里倾心雨露深”,笔触由现实的绮丽花丛轻盈地转入虚幻的梦境。当白昼的喧嚣与纷扰褪去,静谧的夜晚,梦的翅膀悄然展开,带我们进入一个情感的私密空间。“梦里”二字,开启了一扇通往潜意识的大门,那里不受现实的束缚,珍藏着最本真、最炽热的情感。“倾心”直白而深情,倾诉着对过往人事的一往情深。或许是对已故长辈的无尽思念,忆起儿时在他们温暖怀抱中聆听故事的温馨场景;又或许是对逝去挚友的深切缅怀,那些一同在青春路上奔跑、欢笑、流泪的日子,在梦中反复上演。而“雨露深”,精准地捕捉到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与文化内涵。清明前后,春雨绵绵,如牛毛,如细丝,纷纷扬扬地洒落大地,滋养着万物生灵,催生新芽,唤醒沉睡的希望。但在这副联语的情感语境里,雨露已然化作了思念的载体。恰似梦中与亲人重逢,那抑制不住的泪水与窗外的春雨交织在一起,分不清究竟是雨露浸湿了梦境,还是思念浸透了心田。这“深”字,既形容春雨的细密、润泽之广,更暗示着内心思念的深沉、绵远,借助自然之象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,使下联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海洋之中。
从艺术特色来看,此联对仗堪称绝妙。“花间”与“梦里”,一实一虚,现实空间中的繁花盛景与意识空间里的梦幻情境相互呼应,极大地拓展了联意的境界,让读者仿佛穿梭于虚实之间,感受时空的交错;“弹指”对“倾心”,动作与情感的对仗,“弹指”突显时光的仓促易逝,“倾心”彰显情感的专注深厚,二者对比强烈却又相得益彰,为联语增添了丰富的张力;“清明近”与“雨露深”,时令与自然物象完美契合,平仄相协,节奏明快,读来朗朗上口,既有诗歌的韵律之美,又不失对联的严谨格律。
在文化传承层面,这副对联紧紧围绕清明主题,传承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。它摒弃了直白的悲叹,而是巧妙地将清明时节人们对逝者的追思、对生命的思索融入诗意的表达。借助繁花、春雨、梦境这些充满诗意的元素,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先人的缅怀之情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之意,使得清明的文化底蕴在含蓄典雅的文字中得以代代相传,让每一位品味此联的读者都能与传统清明文化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。
总之,豆万龙先生的这副《清明感怀》对联宛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,借景抒情,对仗工整,在花间雨露中,将清明的哀愁与眷恋、对生命的感悟与尊重演绎得精彩绝伦,引领我们在这特殊的时节,于文字的世界里探寻心灵的慰藉,铭记那些不该忘却的过往,珍视当下的每一刻美好时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广升网-优秀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软件-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