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王在伐纣时已经去世,但《史记》对于周文王的死因、时间和地点的叙述异常简略,甚至没有透露任何关于其死亡的详细背景,仅仅提到:“西伯既卒,周武王之东伐,至盟津,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。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无法得知周文王究竟是因何去世,也没有提到他的葬地,似乎这段历史在当时的史书中并未留下太多记录。那么,为什么《史记》会如此简略地提及周文王的死呢?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我们可以从太史公的写作方式中推测出两种可能的原因:一方面,可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造成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损失,导致原本应该记录的史料被销毁;另一方面,周朝本身可能并未留下足够详细的历史档案,尤其是关于周文王的死因和细节。第二种可能性似乎更为合理。虽然《尚书周书》、《逸周书》以及《诗经》等古籍均未涉及此事,但在战国时期,庄子曾在《盗跖》中提到过一句话:“文王拘羑里”,这为我们了解周文王的情况提供了一些线索。 “羑里”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汤阴县,这一地方不仅与周文王被囚禁的历史息息相关,也因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特殊地位而被铭记。根据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的记载:“荡阴……有羑里城,西伯所拘也。”羑里的名字,或许源自羊圈这一象征性的地点,因为“羑里”可能意味着周文王被关押在一个像羊圈一样的地方。这个命名或许含有对囚禁环境的隐晦描述。至于“羑水”,则是后人根据地名附会而来。 《史记》中提到,周文王曾被纣王囚禁在羑里,后来获得释放,并且为了与商朝的纣王达成协议,献上了洛阳以西的土地。作为交换,纣王将周文王封为西伯。这时的周国,已经在洛阳一带有所扩展,双方的争斗实际上是一场关于战略高地的角逐。商朝虽然在洛阳一带有防守优势,但随着周国的崛起,洛阳的军事战略地位逐渐显得尤为重要。为何纣王没有在周朝强大后依然坚守洛阳?或许在历史的记载中,漏掉了许多细节。 《史记·周本纪》提到周文王在西伯继位十年后去世,而《尚书大传》则指出他在位七年后崩逝。虽然这些记载相互矛盾,但可以推测,周文王在被释放后仍活了十多年。尽管如此,周文王的死依然成为了历史的谜团。《尚书泰誓》中的一段话显示,武王在伐纣时提到,商纣的失败并非因为周朝的武力,而是因为周文王“无罪”。这一表述表明,许多诸侯在当时或许曾对周文王有所怀疑,认为他或许曾犯有某些罪行。也正因为如此,武王不得不向各国诸侯解释周文王的清白。 根据《吕氏春秋》的记载,周武王在即位十二年后才正式动员起义,而《史记》则提到他在九年时才开始行动。显然,在这段时间里,周武王并没有正式成为王,而是以“予小子”自称,对各诸侯表现出极大的谦逊,显示出他在当时的实际权力并不完全。或许正是由于当时各地诸侯意见分歧,武王才经过多次会议后才决定展开战役。 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武王在发动第一次伐纣时,并没有直接出兵,而是召开了数次会议。可见当时联合军并未完全统一,诸侯间的分歧仍然存在。武王的“尔未知天命”似乎也暗示,他和他的军队依然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。虽然许多诸侯一致认同“纣可伐矣”,但这并不能掩盖联合军内部的实际不和谐。 category:history,content:《逸周书》中的一段描述更为具体,提到武王如何处理纣王的尸体。武王先是射了三箭,之后砍尸,最终斩下纣王的头颅,并将其挂在旗杆上,作为祭品献给周国先公。如此对待敌人的尸体,给人一种深仇大恨的印象,这让我们联想起后世伍子胥挖掘楚平王墓并鞭尸的历史情节。只有在极度的仇恨下,才会采取如此残酷的行为。 综合来看,周文王的去世可能与他在一场决定性战斗中的伤势有关,而非史书中所简单描述的原因。最有可能的是,周文王死于洛阳之战,而不是西伯戡黎之战。这场战斗因周文王的高度声望,可能使他在临终前受到重伤。由于战局紧张,周武王可能选择隐瞒父亲的死讯,直到局势稳定后才宣布文王的去世。最终,周武王并没有立即称王,而是在文王去世后,开始了对洛阳地区的征战。商朝已经无力防守,周朝的胜利几乎是注定的。由此可见,周文王的死因应是战斗中的伤势,而非史书中简略描述的那么简单。 发布于:天津市广升网-优秀炒股配资门户-配资软件-炒股配资合法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